廖倩,女,中共党员,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设计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环境设计教研室讲师。主要讲授餐饮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景观设计训练等环境设计专业的室内和景观核心课程。曾获2次优秀教师称号, 3次优秀指导教师奖,指导的毕业生论文2次荣获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奖,获教师讲课竞赛二、三等奖等。
在近2年的教学改革创新活动中,该教师成立了环艺兴趣小组,以实践项目和科研课题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琢磨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所指导的学生也在此次教改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在教学改革中创新培养对象
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廖倩教师先后选择了大二、大三和大四,共4个班的学生作为教学改革的参与对象。因为大三的学生正好处于专业软件已全部掌握,而专业设计刚好起步的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心态也正好是对专业知识十分渴求,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跃跃欲试的时候。尤其是基础专业成绩较好的学生,特别能被一些挑战难度较大的实践项目和科研项目所吸引。但因为其专业课程才真正刚起步,所以对于由以往成绩所筛选出来的所谓“差生”和“优生”的这种等级区别还不能给予完全肯定。而在廖倩老师看来,每一位学生只要抱有正确的态度,和较浓厚的兴趣,都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而对于大二学生来说,其基本软件的掌握能力还稍差,但在1年多的专业氛围熏陶下,其专业兴趣已经足够高涨,可以就专业理论方面进行继续培养。大四的学生临近毕业,其知识体系的掌握和思想意识也都更倾向于社会实践项目,参与的欲望更强烈。所以廖倩教师以自愿加入的形式号召这3个年级的学生分别成立了2轮兴趣小组。又由于教改项目需要时间来沉淀才能出成果,所以,将每一轮的兴趣小组的辅导时间定为1年半左右。这样,处于大二下学期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设计核心课之前先根据兴趣定向补社会文化知识和软件操作技能,等到了大三就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核心设计课程中。而兴趣浓厚的学生更可以像大三及大四的学生一样,将自己所研究的文化延续到自己的毕业设计中。专注于一个课题或一种文化的学习,在经过1到2年的沉淀才更能看到我们所期待的成果。
不出所料,第一轮的兴趣小组成员就涵盖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一共5名。其层次均有所谓的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尤其是成绩暂时最差的那位学生的话让我们很感动,问他为什么想要加入,他说:“老师上学期教育了我以后,我进行了很好的反省,这最后一年了要想好好学习一下,证明一下自己。”有了第一轮的经验和收获,第2轮兴趣小组的成员一下子就扩大到了11人,而且这只是在一个年级所筛选出来的人数,能力也各有高低。
二、具体项目选择及文化辅导
根据兴趣小组的学生能力以及辅导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廖倩教师首先在第一轮的兴趣小组中选择了以科研项目为文化载体,以乐山大佛景区为最近最便利的实地调研平台,让学生试着学习科研项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在开始时,该教师先展示了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和研究重点及难点,然后让学生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作为最初的知识储备,并学习制作调查问卷。接着带着学生亲自到乐山大佛景区进行实地调研,除了发放几百份调研问卷外还请了一位职业导游来做随行讲解和问题咨询。之后学生自行又反复去了多次,每次去都是抱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每次回来又都发现新的问题,反复几次后学生对大佛景区的宗教文化和旅游开发及景观设计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理解,对老师在科研项目中提出的重要观点有了认同,更从调研中找到了设计的突破点和景区现存的实实在在的最棘手的问题。最后,廖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思路分别辅导他们各自的创作,并不时地就学生对大佛景区具体文化和地域风情方面的认识进行纠正和阐释。
在第二轮的兴趣小组辅导内容中,根据学生都是大二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对专业方向的偏好,将小组分成了室内和景观2个小分组。室内小组的学生,主要是让他们全程跟踪一套家居空间的装修全过程,要求是在家装的每个重要阶段必须亲到现场进行观看学习,下来要对每个环节进行自学,廖老师会在每个阶段进行详细讲解,并亲自带他们去家居和建材市场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购。而景观组的学生则延续科研项目的内容,继续研究宗教旅游开发的景观设计项目,但这一次则是科研加实际项目,难度有所提升。该项目是一所设计公司正在进行的实际项目,因为是藏区的旅游开发,所以学生特别感兴趣,虽然由于距离太远不能亲自去实地调研,但可以从老师和公司那里获得很全面的调研和规划资料。就景观设计这一环节做预先的设计实验。然后将自己的设计成果再反馈给负责该项目的公司总设计师进行参考和点评。这一组的学生所要学习的文化内容特别多,难度自然很大。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并要求同时学习室内小组的内容。最后由廖老师将2个小分组的学习成果进行了交换分享。
三、实践的初步效果及其可供的借鉴
经过近2年的摸索和实际操作,学生和老师都大有收获。在第一轮兴趣小组中,一位成绩“最差”的学生和一位成绩“中等”的学生收获最大。他们中的一位从科研课题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将设计延伸到毕业设计进行深入创作。一路过关斩将般地将自己的设计创意分享到了学院优秀毕业设计的演讲中。其观点不但获得了各位领导和专业老师的认同,还让自己在毕业的最后一刻获得了优秀学生和院级优秀毕业设计的双重荣誉。而另一位学生在老师还在担心其就业问题的时候即传来了好消息,恰恰是因为他之前在兴趣小组中学到了一些宗教方面的知识,在实践中又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再加上是学设计专业的,因此他获得了老板的青睐,在众多应聘者中最终获得了这份专门做藏区宗教旅游开发的设计工作。这位学生还传回来了一条重要的市场信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将第2轮兴趣小组的培养重点放在了藏区的宗教旅游开发中,不仅是因为这个方向有非常广阔的市场,还为学生今后的就业铺下了一条更加顺畅有利的就业空间。而乐山这个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研究宗教旅游开发和设计的最佳市场。正如一位毕业生所说的:“我就是对藏文化特别感兴趣,虽然我现在能力有限可能做不好这方面的设计,但我想的是在我毕业之后要好好继续研究这方面的文化,以后我的职业也应该是这方面的。”
有了前面的改革经验后,第2轮兴趣小组的学生的干劲更大,他们不但积极参加每次的调研活动,还把设计带到了平时的专业课设计中,也因此带动了班上的其他同学也加入进来一起学习。所以最后参与人数不止11人。在他们的影响下,整个班级的学生对设计的实践性越来越重视。现在这轮兴趣小组的学生已经跟踪完一套家装的全部流程,亲眼见证并学习了家装设计从最初的方案设计到材料采购再到施工进场及最后的装修效果展示的全部内容。还总结出了对于实际项目在每个阶段的操作重点和难点。认识到了预算、设计、材料这3方面的重要性和相互关联性。更懂得了没有具体客户对象而虚拟假想的设计后果,和不认识材料及价格而瞎用模型进行设计的弊端。他们不仅将装修流程制作成了教案,还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分享给了更多的同学,让老师们在课堂上讲市场实践问题时有了更多的认同群体。而他们的这些经历和收获是好多大四实习的同学想体验而无法体验到的。景观方向的学生也将项目课题延伸到了专业设计的课程中。他们做的景观方案也越来越靠近市场的需求,同时提出了很多不错的设计观点。在学习的促动下,部分学生的设计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绘制出来的效果图也很有地域特色。下一步,廖倩老师还拟将这些学生的设计成果反馈给相应的社会单位,让学生们看到自己的能力,树立起坚强的信心和决心。